-
黃海農商行:架起“信用”與“用信”的鵲橋
更新時間:2014-01-27 作者: admin
(此文刊登于金融時報
去年以來,江蘇黃海農商銀行通過創新信貸產品,重塑信用環境,幫助客戶轉化個人信用資源為財富源泉,架起“社會信用”和“銀行用信”間的橋梁,不僅解決了客戶資金難題,而且為建設與優化地方信用環境,幫助客戶和市民樹立“講信用、守信用”觀念做出了努力。
社會信用轉化為銀行用信
該行主動細分客戶,明確市場定位,對個人貸款業務進行拆分重組,優化配置,陸續推出了“公務通”、“教務通”、“醫務通”等消費類信用貸款和“道德貸”、“親情貸”等經營類信用貸款,真正實現了社會信用轉化為銀行用信。
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財富。“以前想要貸款,不是要房產抵押,就是要人擔保。沒想到成為道德模范以后,不需要抵押擔保了!”鹽都區人武部民兵訓練基地教員 徐兆學獲得了黃海農商銀行額度為10萬元的信用授信,徐兆學是“鹽城好人”,也是江蘇省第二屆道德模范,就連自己也非常意外能成為“道德貸”第一人,僅憑 道德模范榮譽就能獲得貸款,徐兆學正是黃海農商銀行“道德貸”授信對象之一。去年6月份以來,黃海農商行為激發社會正能量,弘揚文明新風尚,開創了“道德 貸”信用貸款產品。“道德貸”向在本行服務轄區內的獲得市級以上道德模范群體發放以其誠實、信用作為擔保的貸款,只要無不良貸款記錄,創業項目有前景而且 合法合規,不需要其他任何的抵押和擔保,就能獲得最高30萬元的貸款額度。
職業資源提煉起真金白銀。朱某在鹽都新區供職,兒子結婚時 購房購車手頭資金有點緊,2013年7月上旬將20萬元貸款結清后,正礙于面子找其他公務人員擔保時,聽說黃海農商行簡化了公務員貸款手續。7月24日沒 想到黃海農商銀行鹽都區支行一次性辦結,利率較前期還優惠,不要擔保,直接現金支付,老朱連聲稱贊,“黃海行辦貸款,真省心、省錢、省力”。最近,像老朱 發出這樣感慨的客戶越來越多。去年8月份以來,該行面對客戶數不斷下降的經營形勢,認真分析現狀,反思“銀行有錢放不出、客戶拿貸無門路”的原因,分析鹽 城地區信用環境,在個人貸款業務上開創性地推出了“公務通”、“教務通”、“醫務通”消費貸款,“三通”貸款一經推出,獲得了市場和市民的強烈反響,截至 去年11月末,該行“圓鼎公務通”實際用信1050戶,用信總額1.63億元;“圓鼎教務通”實際用信366戶,用信總額5179萬元;“圓鼎醫務通”實 際用信56戶,用信總額895萬元。真正為鹽城市區的廣大公務員、教師和醫生客戶群體送去了真金白銀,幫助他們解決了消費難題。
銀行用信牽引著社會信用
地方信用環境建設不僅關系到金融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大局,也關系到地方銀行賴以維系的客戶群體和市場環境,黃海農商銀行的信用貸款實現了優化社會信用環境的作用。
信用貸款提升信用意識。該行為了推進信用環境建設,滿足客戶信貸需求的做法得到了市場的良好反應,得到了客戶的一致認可。從該行的經營數據可見一斑,截 至去年11月末,該行個人貸款客戶數迅速攀升,該行個人貸款客戶數達成12490戶,比上月增加198戶,比年初增加735戶。黃海農商行的系列信用貸款 投放,使市場和客戶逐漸意識到“信用”的重要意義,意識到自身道德、職業和人脈資源也可以換來真金白銀,促進客戶珍惜自身信用資源。
權益保護優化信用環境。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維護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保護最基層的金融消費者權益,黃海農商銀行在轄內鄉鎮建立20個“金融消費 者權益保護站點”,站點以該行“村村通”便民服務點為基礎,在商戶店面內懸掛消保站點標識,擺放金融知識宣傳單頁,建立金融消費者意見登記簿,并對商戶進行初步培訓,使其承擔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職責。去年11月中旬,鹽城市人行領導及相關科室工作人員先后兩次到該行建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站點”考 察調研,對該行積極做好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信貸工廠加工信用資源。在激烈的市場環境 中,黃海農商銀行不斷嘗試推進轉型與改革,在信貸投放上,立足明確“做小做散”的市場定位,不斷細分客戶,對現有業務進行重新整合,廣泛調動市場信用資 源。從流程建設上,打造專業化團隊,進行分層分類營銷、申報和審批,每個環節都建立標準化操作、評審規范,客戶經理和評審經理盡職免責,對客戶做出限時服務承諾,形成了可復制的信貸工廠模式,這種信貸模式在推進信用貸款發放中控制了風險。
“信用”與“用信”的美好愿景
快速發展的個人信貸業務對提升客戶信用意識、優化社會信用環境、整合社會信用資源產生了良好的推動作用。該行下一步在協調推進“社會信用”和“銀行用信” 相互促進提升上,一是將繼續立足明晰市場定位,細分客戶群體,根據消費和經營兩種用途,不斷推出更多適應客戶需求的信貸產品;二是緊跟利率市場化趨勢,采用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定價措施,挖掘社會資金資源,大力推進組織資金工作,最大限度地讓利于客戶,吸納更多的優質客戶,培育客戶信用意識;三是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縱深推進金融知識宣傳,以更加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和方式開展宣傳,使廣大農村、城市居民認識信用,了解信用,利用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