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
更新時間:2017-01-12 作者: 佚名
(此文刊載于2016年9月第三期《中國金融文學》)
八十歲的生日都過了,我的父母已屬“八O”后,老了。
我的兄弟姐妹多,但二老一直執意自己單獨住,而且是老家。
眷戀,不肯離開。
我生活的城市隨工作在變換,與老家的父母相居二地,長期心念念的牽掛。
于是經常急切切的回家,想多陪伴他(她)們。
我的女兒小時,每次回老家總要蹦著跳著和她奶奶比身高,那時比不過,只是鬧著玩。
漸漸的,女兒長大了,高了,而母親越來越駝背,矮了。
現在已讀研究生的女兒再回家,我看著她拉著她瘦弱奶奶的手走路的背影----原來高的矮了,矮的高了,不禁感慨時光的流轉,歲月的流逝。
在陪伴中,母親輸給了時間。
經常給家中打電話,但每次只要是母親接,電話就放不下來,她可以把兄弟姐妹的事、周圍鄰居的事及很簡單的社會新聞嘮嘮叨叨的說個沒完。
但我愛聽。
有時候聽著聽著,就感覺是小時候坐在床頭聽她講話,忘記了是在打電話。
母親年老視力差,父親就包辦了所有的家務,一天除了早晚外出散步兩次,其余大部分時間是買菜做飯。
每次我們回老家,他總要早早的準備好一桌飯菜,開心的等我們,不嫌累、不怕煩。走的時候即便是早晨,也要做幾個熱菜,為我們送行,我們想簡單點,卻勸不動他。
父親不是廚師,菜做的也一般,但每道菜里卻總有我在外面吃不到的味道,成為我舌尖上的回憶。
很早就有帶父母到身邊一起住的想法,當時曾將二老從農村老家帶到城市小區,沒想到第二天母親便喊著要回去,她說你們上班,我下去倒垃圾,順便在小區轉一圈,結果回來找不到家了。“樓都長得一樣,你讓我怎么找到家?”
母親一輩子不識字,的確是難為她了。
鄉村的路一下雨就難走,為了往來方便,前幾年我還是把父母從蘇皖交界處的小村接到縣城,但仍是單獨住。
父母先是無奈,后是高興。
原因是很快二老獨居的房子就成了我們一大家人的聚點,兒女圍著父母轉,全家聚齊是33 人,大都生活在同一縣城,早晚來去方便,陪伴的人多了,所以經常四世同堂,歡聲笑語。
因為房子在15樓,所以每次聚時,又多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第三代、第四代的小字輩們爭相教我母親認15這個數字,因為上樓乘電梯要按這個數字。
而父親則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電梯樓層顯示15這個數字旁粘貼膠布什么的,便于母親看的見,可總是不斷被認真的物管阿姨清了。
母親學過就忘,加之視力很差,現在每天還是在陪伴中上下電梯。
為了聯系方便,父親這幾年用上了手機。
十一位手機號碼,對于老人不僅記不住,而且打起來也麻煩,于是小孩將他的手機重新設置,鍵盤的1—9個數字分別被設置為我們的一個家人,他只要按任何一個數字就可以打通一個人。
父親很樂意,每天手機不離身,接打自如,正常陪伴他的又多了一個手機。
小區后面是公園,正是散步的好去處。
(上圖為千禧塔)
|
走的次數多了,這一切均刻印在我的腦海中。
前階段在長沙舉行的湘西南旅游文化新名片——湖南通道萬佛寺改擴建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向社會懸賞100萬元征集下聯。該對聯上聯是:
萬佛山中萬佛寺萬佛寺內萬佛塔萬佛塔里供萬佛佛佑民安國泰
據說是由萬佛寺住持昌學法師所作。
當時我一看到這消息,馬上就想到在公園內外散步時的情景,很快試對出下聯:
千禧年建千禧園千禧園外千禧樓千禧樓上慶千禧禧賀人壽年豐
于是迅速地就將應對之聯郵出。
不管結果如何,能否中大獎,但這一活動,又讓我在與父母的陪伴中意外多了一份回憶,多了一些樂趣。
(省聯社 張虎)
(上圖為千禧塔)
版權所有 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 jsnx.net 蘇ICP備09016726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