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銹筆凝光處》
更新時間:2025-05-09
周末整理書房時,我在檀木箱底層發現兩件舊物,一支磨平筆尖的英雄鋼筆和泛黃的校運會合影。鋼筆靜靜躺在褪色的藍絲絨套里,墨水干涸的筆舌還沾著些微碳粉,恍惚間又看見二十年前那個在圖書館抄錄《追憶似水年華》的少年。那時的陽光總愛在下午三點斜斜穿過梧桐葉,在筆記本上投下跳動的光斑,鋼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里,藏著對文學最初的虔誠。
校運會照片邊緣已經卷曲,四百米跑道上定格著青澀的我們。那年深秋的雨絲打濕紅色跑道,我作為班代表參加跨欄比賽,卻在最后一欄重重摔倒。此刻凝視照片里凌空飛躍的身影,膝蓋擦傷的刺痛突然鮮活起來。記得當時觀眾席爆發的驚呼聲中,是你們,同班的小杰、隔壁三班的小唐,翻過圍欄沖進大雨中的比賽場地,將我送到了學校醫務室,三個“落湯雞”在醫務室相視而笑的模樣,比后來捧回的“體育道德風尚獎”更讓人懷念。
忽然想起木心說的“從前的鎖也好看”。這兩件舊物何嘗不是時光的鎖鑰?鋼筆見證過凌晨三點的讀書燈,照片凝固著青春特有的莽撞與赤誠。當年用鋼筆謄寫的情詩終究沒能寄出,校運會后組建的“文苑跑團”也隨著畢業各奔東西,但那些共同追尋過的晨光與星輝,早已化作生命年輪里永不褪色的金線。
如今在單位加班時,常看見玻璃幕墻上四十歲與二十歲的自己默默對視。快節奏時代連懷念都變得奢侈,微信群里的問候總被未讀消息淹沒。但每當撫過鋼筆握的凹陷,或對著照片里淋濕的制服出神,就知道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被快遞和視頻通話替代——那是用整整四年青春釀造的、獨屬于校園的慢時光,是少年們毫無保留交付真心的笨拙與珍貴。
合上檀木箱時,窗外的玉蘭正在暮色中飄落。忽然懂得生命最動人的從不是完美無瑕,恰是這些帶著毛邊的記憶碎片,在某個尋常午后突然刺痛眼眶,提醒我們曾那樣炙熱地活過、痛過、笑淚交織地愛過。正如老鋼筆寫不出新故事,舊照片留不住舊時光,但那份笨拙而真摯的心意,永遠值得在心底留一盞不滅的燈。(龐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