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臺農商行:飛出政府大樓的歡笑聲
更新時間:2014-06-23 作者: admin
(此文刊登于金融時報
近日,記者有幸參加了由江蘇鹽城銀監分局主導,東臺市農委、東臺農商銀行參與的農村土地金融創新調研梁垛行,悟出一個道理:只要社會各參與方敢于想,愿意干,起而行,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
2.6萬本土地確權證
作為江蘇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的試點,東臺市梁垛鎮的2.6萬戶村民走在了東臺市的前面,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07年率先組織土地調片丈量、復測,2011年梁西村在鹽城市首家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2012年9月份全鎮推開,當年土地確權證發證面達99%,2013年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東臺市委農辦副主任的張美春介紹起梁垛鎮的試點工作,如數家珍。
“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土地確權是基礎、關鍵。”梁垛鎮農辦潘春明站長將一本紅通通的本本推到了記者面前。
打開這本農業部監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里面土地承包經營權共有情況、承包面積、承包地塊的四址尺寸等內容赫赫在目,清楚明了。
“土地確權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為了推開這個紅本本,梁垛鎮政府前后調集了大約數千人次,花費了約莫3年時間,總費用投入超過160萬元。”潘春明說,“有了這個紅本本,哪家哪戶有幾畝土地,什么位置,一目了然,下一步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也有了登記確權的依據。”
張主任的“定心丸”
“我們村現在有人意向通過流轉方式取得300畝土地進行糧食規模種植,但他是外地人,村民對他不了解,也難放心能否如期收到土地流轉使用費,估計流轉使用這事有點懸。”聽到調研組成員征詢問題、意見,一直沉默不語的梁西村村干部孫根寶終于打開話匣子,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孫根寶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政府文件上有這樣一條:以流轉集體土地及其地面林木、房屋等附著物設定抵押時,須征得“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書面同意”。
“對呀,土地交出去了,村民自然擔心錢拿不拿得到的問題。”與會的人員紛紛質疑。
“經營戶是一次性提前繳納全部流轉土地使用費,只要做好重點宣傳,這一塊完全不是問題。”農辦張主任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有形市場……參觀梁垛鎮政府一樓大廳可以看出,為了土地金融的成功創新,梁垛鎮還準備了其他大量基礎條件。
全程跟蹤土地金融創新的客戶經理
“我是希望提前將貸款手續辦好了,像”易貸通“卡一樣,要用錢時立等可取。”朱榮既是如意村干部,又是本村的規模種養殖大戶。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探索,他既積極支持又充滿期盼。
“易貸通”是東臺農商銀行的支農品牌產品。執行“一次授信、周轉使用、隨借隨貸、利率優惠”的政策,該產品在東臺市家喻戶曉,深入民心。
“這個你放心,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設計也是按照”易貸通“模式來的,只不過擔保方式不一樣。”東臺農商行信貸管理部經理沈扣林正準備張口,該行客戶經理熊偉已經“搶答”,“經營權抵押登記手續還可以提前辦理!”
看出記者的詫異,沈扣林笑道,熊偉是分工客戶經理,自梁垛鎮開展土地金融創新以來,他一直跟蹤服務,因此,提起相關信貸政策,他自然是禿子頭上的虱子——一清二楚。
沈扣林的一席解釋,引得大家滿堂大笑。
“這樣就好,這樣就好,農商銀行的金融創新果然"接地氣"!”朱榮由衷地贊嘆。
截至目前,梁垛鎮已經有9戶農戶辦理了他項權證,以51.35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9戶農戶可以隨時從東臺農商銀行梁垛支行獲得總額度為30萬元的貸款。
記者手記
一直以來有聲音呼吁不斷,將土地、林木等農村長期沉睡的資源,轉化為農民手中可以實實在在使用的“真金白銀”。可是,在基層要實現國家惠農政策的真正落地,還要突破法律、政策、機制等重重障礙,現階段困難重重。那么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到底難還是不難?江蘇東臺的經驗值得借鑒。(吳紅軍 吳海兵 張一東 張明華)